社會經常強調要在贏在起跑線,其實,小朋友最重要是「書」在起跑線。閱讀是「學習之母」,當我們養成讀書的興趣後,自然會懂得自主學習,但面對現今科技世界的資訊洪流,家庭、學校和社會該如何做起?「當閱讀成為朋輩間的日常話題,學生自然會產生興趣。」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理事凌秀慧建議道。
香港教育城(教城)自2003年起舉辦「十本好讀」選舉,宣揚「愛閱讀.樂分享」文化,今年中學組及小學組各有約70本作品入圍,共有471間學校參與,師生總票數超過4.5萬,創下歷屆新高,反映校園閱讀氛圍有增無減。
得獎書籍類型多元化,包括科學、推理、繪本、文化、歷史、文學等,小學組最愛作家為一樹,最愛書籍為《大偵探福爾摩斯:實戰推理系列——神秘老人的謎題》;中學組最愛作家是四度獲獎的阿濃,《致我們的中學時光》則榮膺教師及學生投票首位。
對於如何提升本港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們往往各出奇謀,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長黃毅娟表示:「毫無疑問,今時今日,手機與生活分不開,學生也無可避免會接觸網上課堂,但同時也是契機,例如網上宣傳、線上講座,我們舉行過網上問答比賽,學生看完一本書後答問題,讓老師從中了解進度。」
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理事凌秀慧則謂:「我會看完一本書後,拍片把內容精要講出來,放上YouTube分享給同學或其他老師,點擊率相當不錯;其次,我認為大人引導、社會氣圍同樣重要,當朋輩之間把閱讀當成話題,興趣自然增加。」另一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理事許靄璇直言:「低年班可以利用獎品作為誘因,但對高年班的吸引力有限,我認為一本好書,本身就是吸引力。」
談到電子書與實體書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係,黃老師分析指:「目前為止,電子書仍然取代不了實體書。舉例說,當學生在圖書館翻開一本書時,即時與書本產生感情,投入更大,也有更多思考迴旋的空間,書本內容更容易走入心坎。」她補充道:「不過,成年人別以為小朋友拿着電子產品就只會玩遊戲或瀏覽社交網站,我接觸過的大小朋友也曾看電子書。」
今年香港書展凌老師也參與其中,她笑言:「我見到今年人數不少,也見到很多人拿着實體書找作者簽名,這是電子書不能代替的。再說,實體書由紙質、排版、封面、字體等方面別有一番心思,而且小朋友平日已經長期對着熒光幕,站在家長和家長的角度,必然期望每日有一段時間不用看着電子產品。」
針無兩頭利,電子書與實體書有時是互補不足,凌老師再說:「以教城的『e悅讀學校計劃』為例,讓全校可以在同一時間閱讀同一本書,這種便捷是優勢所在。事實上,要在全級或全班推廣同一本書,電子書相對節省成本,這是無可否認的。」許老師最後說:「我會建議家中弄個小小的圖書角,讓小朋友有時間就把書拿出來翻一翻。」無論是電子書抑或實體書,只要被我們拿起來閱讀的,就是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