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即以任何形式的欺騙手段獲取利益,屬違法行為。金融詐騙則指與金融服務相關的騙局,導致受害人的經濟損失。
過往曾出現不少操守欠佳的金融機構,以不良營銷手法誤導消費者投資,結果消費者蒙受損失而難以追究,例如金融機構誇大投資回報以吸引投資者,投資者初期會獲得小量回報,但當投資者加大投資後,便會出現回報下跌甚至虧損的情況,或騙徒盜取投資本金潛逃。因此,消費者應提防標榜「高回報」但透明度低的投資計劃,進行任何投資亦應量力而為。
另外,金融詐騙亦藉互聯網興起轉至網上戰場,例如近年屢見自稱因「投資有道」或「把握到難得機遇」而迅速致富的「暴發戶」在社交網絡炫富,積極分享投資心得並邀請公眾參與,惟其投資多數涉及新興甚至未正式推出的投資產品,具體運作、回報及風險不明(近年較常見的有倫敦金和虛擬貨幣相關的騙案);亦有騙徒透過交友程式尋找獵物,藉詞交友令對方疏於防範,相處日深後便誘騙投資。
一些欺詐網站會利用與銀行或金融機構名字相似的域名,偽冒成其官方或授權網站。如用戶誤用缺乏網絡保安措施保護的裝置或平台進行資料交換,涉及的個人資料(例如個人身份證號碼、出生日期、住址、信用卡資料甚至銀行賬戶及密碼)均可能被黑客盜取,成為騙徒的設局材料,招致受害人損失。
使用網上銀行服務時,用戶應於瀏覽器網址位置直接輸入網址,或將官方的網址記錄在瀏覽器的常用名單內,並使用此功能接駁至網上銀行戶口。
用戶亦可選擇以保安認證,如指紋、臉部識別或Face ID、自訂保安密碼進行認證,登入網上銀行戶口,以確保交易得到保障,並減低被盜取資料的風險。
除了偽冒網站、流動應用程式外,騙徒常偽冒銀行官方電子郵件地址發送「釣魚電郵」。通常電郵的發件人姓名及電郵地址可能與相關銀行的真實資料相同或非常相似,而電郵亦會涉及一些非常重要的訊息(例如︰用戶的賬戶有大額的資金轉賬交易;或要求用戶啟用新的安全功能,否則某些銀行服務將會暫停),並要求收件人點擊電郵中的超連結或開啟附件。當你開啟連結或附件,黑客就可以將電腦病毒植入你的電腦或手機,記錄你在電腦或手機輸入的個人資料。
如你收到可疑的銀行電郵,懷疑其為「釣魚電郵」,就千萬不要開啟當中的連結或附件,最好立即聯絡銀行的客戶服務熱線。
有一天當「理財仔」瀏覽社交網站時,他的朋友突然透過網站向他發出訊息:「我想問你借數千元應急,很快還給你!麻煩你轉賬到我戶口……」
重視友情的「理財仔」當然是義不容辭第一時間幫忙——別誤會,他不是打算立即滙款,而是立即致電那位朋友,親口問個究竟;結果朋友在電話中表示他並沒有向「理財仔」發出那個借錢訊息,亦沒有財政問題。二人經商量後,認為朋友的社交賬號是被黑客入侵並進行行騙,決定報警處理。
「理財仔」之所以沒有墮入騙局,是因為他時刻謹記,遇上任何特殊情況,向當事人或有關機構親自求證是必要的第一步;事實上,很多騙局其實不難識破,行騙成功很大程度與事主警覺性不足有關。